慶陵[明光宗朱常洛陵寢]

慶陵[明光宗朱常洛陵寢]
慶陵[明光宗朱常洛陵寢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慶陵,位於十三陵中的長陵西北1.5公里,獻陵西北約0.5公里,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,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——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、王氏、劉氏的合葬陵寢。

“鵲巢鳩占”

慶陵石五供 慶陵石五供

慶陵原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為自己修建的陵墓,景泰皇帝朱祁鈺是明宣宗的兒子,明英宗的弟弟。土木之變後,明英宗被俘,弟弟朱祁鈺監國,後被立為皇帝,年號景泰。尊英宗為太上皇,一年之後,英宗被放回,閒居南宮。景泰八年,景泰皇帝得了一場大病。武清侯石亨等人趁機發動奪門之變,將景泰帝軟禁在西內,重新立英宗為帝。不久,景泰帝憂憤而死。英宗廢朱祁鈺為王,同時將景泰帝在天壽山已經開始施工的陵寢廢棄,把景泰帝按親王的規格葬在了北京西山,未入十三陵。

慶陵前院後寢門 慶陵前院後寢門

誰知一百多年過去了,在這塊陵寢的遺址上,又建立起了明光宗朱常洛的慶陵。當時由於明光宗朱常洛死的突然(只當了29天的皇帝),加之國力空虛,明光宗的父親明神宗尚未下葬,更無暇來為自己建陵。於是,建陵的時候也來不及選吉壤、卜壽陵,只得採用了景泰帝的壽陵陵址,把已經被廢棄了160多年的明代宗朱祁鈺的陵被重新改建,這就是今天的慶陵。《明史·熹宗本紀》載:“九月壬寅,葬貞皇帝於慶陵。”

建設過程

孝純皇后 孝純皇后

慶陵的地宮自天啟元年(1621年)三月定穴建設,七月二十九日合龍門,歷時四個月,耗白銀150萬兩。工程質量精細,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,其他均為木質梁架結構,其“後、中、前殿”,有“重門相隔”。天啟六年(1626年)地面建築完工。

建築和布局

陵宮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,占地約2.76萬平方米,規模相對較小。它原先是被平毀的景泰陵址——“景泰窪”。

一、主要建築:

慶陵的陵園建築由神道、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。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。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,亭內豎碑,螭首龜跌,無字。

為順應地形,方城寶頂與祾恩殿之間相隔一條排水小河。神帛爐兩座。第二進院落,前設三座門,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,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,駐泰、花瓶各二,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,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台,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頂明樓。樓內豎聖號碑,上刻“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”。

明樓後寶城內滿填黃土,中央夯築上小下大的圓柱形體為寶頂,底部直徑28米。冢前攔土牆與寶城牆等高,並與寶城城台及兩側牆體圍成一個平面近於月牙形的院落——啞巴院,院內有隨牆式琉璃照壁。慶陵還有一些附屬建築,如宰牲亭、神廚、神庫、祠祭署、神宮監、朝房、果園、榛廠、神馬房等。

二、特色建築:

(1)兩進方院:

慶陵前面有兩進方院,彼此不相連線,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個有兩進院落的陵寢,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,並於第一進院落後建單空石橋三座。第一進院落,以祾恩門為陵門,單檐歇山頂,面闊三間。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。

(2)排水系統:

慶陵的排水系統獨具特色。對於寶城兩側山壑間的流水,十三陵的其他陵園都是用明溝排水使水流從陵前排出。而慶陵則在明樓前修建了一個“T”形的地下排水涵洞。有人曾沿慶陵寶城西牆的排水明溝向東南方向探查,中間大約有60米是暗溝,在寶城和祾恩殿之間中心線東側變成明溝,穿過陵園中心橋(三孔)向西,再轉向南沿祾恩殿西牆到無字碑又有一座石橋(單孔),過此橋轉向東還有一座單孔橋。

寶城兩側的水流從左右宮牆下的地下涵洞流入,在明樓前的地下匯合後向前排出,從地下躲過環抱於前的龍砂,然後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溝,經祾恩殿後的三座石橋,從前院的右側繞過陵前注入河槽。至此,雨水從寶城經過五個大轉彎才流出陵園。這段排水溝全長近300米,寶城外暗溝深1.5米,到陵園外已達3米,落差一米多,再多的雨水也不愁排不出。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。

(3)百年老橋:

慶陵的橋均為單聯石拱橋,材質多為白石或青白石。最令遊人稱奇的是在橋堍(橋兩頭靠近平地的位置)和縫隙中長出的形態各異的松柏。它們有的拱翻巨石,有的壓歪橋基,挺直腰身躥向藍天。沿著排水溝望去,溝內也是松柏成排,最大的兩棵松樹之間只有半米。酷暑時,橋上、溝邊冷風習習,參天古樹,百年老橋,讓人頓生思古之幽情、滄桑之感慨。

(4)石五供:

慶陵石五供是古代陵墓所用的一種象徵性祭品,一般擺放在明樓前。石香爐為五供之一,爐上拱起的部分刻著龍形浮雕。

清朝的修繕:

據清朝乾隆年間的工部尚書金簡、戶部侍郎曹文植、禮部尚書德寶的上疏說:慶陵的明樓、享殿、宮門“頭停瓦片、檁、枋脫落,椽望柱木傾欹”。於是在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(1785—1787年)間,清廷下令修葺慶陵。修葺時,將陵前神功聖德碑亭拆去牆垣,只留石碑,並於碑外四隅補修齊胸高的宇牆。祾恩殿、祾恩門均縮小規制復建。拆除左、右配殿。封塞寶城的方城券洞,並在城台右掖增構了礓石察路直達城台之上。明樓由木質梁架結構改為石券頂結構。

今日蒼涼:

因年舊失修,現在慶陵陵園建築殘毀嚴重。陵牆牆體頂部瓦件損壞較多。祾恩門、祾恩殿台基石構件損壞、走閃嚴重。三座門過木糟已腐朽,瓦件脫落。石橋欄板墜落,寶城牆垛牆、宇牆大多損毀。明代的漏斗拱瓦頂幾乎全部殘壞,尚存的明樓已如一堆黃土,圍牆也有殘缺。

慶陵搶修工程:

為迎接2008年的“人文奧運”, 2003年09月16日,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在國家文物局、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按照修繕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,開始對慶陵進行搶修。十三陵特區聘請著名專家羅哲文、鄭孝燮、張開濟、杜仙洲等作為慶陵搶修工程的顧問。這也是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後開工修建的第一個陵寢。

此次慶陵計畫搶修的項目有歸整無字碑石構件;修復祾恩門,歸整月台、祾恩殿遺址,對現存殘牆做遺址保護;大修明樓、三座門,歸整方城台面和馬道;修復寶城牆、啞巴院及影壁等等。

此次慶陵修繕是保護性搶修,主要針對主體建築進行,以起到保護作用。在材料和工藝上以修舊如舊為原則,如“半頭磚”(指已碎的半塊磚)、沒有腐朽的木構件等,凡是能夠使用的,一律繼續採用,新補配的構件,也都力求遵循原制。

此次慶陵搶修結束後暫不對外開放,仍然實行封閉管理。整個搶修工程預計耗資3800萬人民幣。未來五年,還要再投資三億元人民幣對十三陵剩餘四個殘破陵寢(德陵、裕陵、茂陵、康陵)進行搶修。

2005年12月底,慶陵搶修二期工程全部完成。這次大修中,明樓、方城、明樓彩畫、石橋、後寶城宇牆、三座門、寶城垛口牆及陵牆瓦等都得到了有效的修繕,祾恩殿殘牆進行了現狀保護,恢復、改造了祾恩門前1622.92平方米的廣場和祾恩門至碑亭483米的路段。

交通:

德勝門乘345路支線車到昌平東關站,換乘314路車到長陵,再乘巴士到慶陵。

墓主簡介

明光宗貞皇帝御像 明光宗貞皇帝御像

慶陵是明光宗朱常洛與皇后郭氏、王氏、劉氏的合葬墓。

明光宗朱常洛是明神宗長子,萬曆十年(1582年)八月十一日生,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立為皇太子,四十八年八月初一即位。九月一日駕崩於乾清宮,諡號為“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”,享年39歲。天啟元年(1621年)九月四日葬慶陵。

孝元貞皇后 孝元貞皇后

朱常洛在位僅29天,是明代在位時間最短的一個皇帝。由於他的生母是宮女,明神宗自然不喜歡他。經過長達15年的“立本之爭”才被立為太子。明神宗也不重視他的入學問題,致使朱常洛13歲才入學,再加上鄭貴妃也不擇手段的謀害。使其統治時期大案迭出,明宮三大案中的“挺擊案”“紅丸案”都發生在這一時期。後來朱常洛服用了鄭貴妃的紅色丸藥後撒手塵寰。傳說朱常洛死後雙目始終不肯閉上,想繼續尋找仇人,從此他九泉有靈,每到雨天就讓雨水使石碑透明,看是否會有人來害他。

皇后郭氏,順天府人,博平伯郭維城之女。萬曆二十九年(1601年)冊立為皇太子妃,四十一年去世。停屍宮中兩年後在天壽山泰陵後的長嶺之前建墳葬之。明熹宗即位後,尊謚“孝元昭懿哲惠莊仁合天弼聖貞皇后”,遷葬慶陵。

皇后王氏,明熹宗生母,順天府人,新城伯王鉞之女。初為選侍,因生明熹宗,封為才人。萬曆四十七年(1619年)去世。明熹宗即位,尊謚“孝和恭獻溫穆徽慈諧天鞠聖皇太后”,附葬慶陵。

孝和皇后 孝和皇后

皇后劉氏,崇禎帝生母,宛平人,瀛國公劉應元之女。初為淑女,後被打入冷宮,病逝後葬京西金山。明毅宗即位後,尊謚“孝純恭懿淑穆莊靜毗天毓聖皇太后”,遷葬慶陵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